经济学院考研复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大纲
(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考)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数学类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描述、分析、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常用数理统计方法,并且为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基概率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律,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
三、考试内容及考试目标
1.随机事件与概率考试知识点:随机事件与样要空间,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定义(统计概率、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概率的基本性质,条件概率,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及其计算。
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深刻理解古典概率的定义、掌握利用古典概型计算概率的方法,理解几何概率的定义、会计算几何概率,了解的统计定义,熟练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和应用这些性质计算概率。
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熟练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以及它们的应用。
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率,熟练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熟练掌握贝努利概型及其计算。
2.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考核知识点:随机变量的概念,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及其性质,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其性质,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考核要求:
理解随机变量和分布函数的概念,掌握分布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深刻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的概念,深刻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熟练掌握分布律和概率密度的性质及其应用。
熟练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会使用泊松定理近似计算二项分布的概率。
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3.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函数的概率分布。考核知识点:二维随机变量和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联合分布律及其性质,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联合概率密度及其性质,二维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考核要求:
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了解多级随机变量的概念。
理解和掌握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及其性质,理解和掌握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及其性质,理解和掌握二级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密度及其性质,掌握利用它们计算事件的概率。
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
理解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的概念,掌握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的计算。
理解和掌握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理解和掌握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掌握计算两个独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和的密度函数的卷积公式。
4.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考核知识点: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其望和方差的概念,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的计算公式,切比雪夫不等式,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考核要求:
深刻理解离散型、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概念,熟练掌握数学期望和方差的性质和计算。
掌握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的计算公式。
了解和会使用切比雪夫不等式。
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了解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矩、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5.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考核知识点:切比雪夫定理,贝努利定理,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隶莫佛尔一拉普拉斯定理。
考核要求:
了解切比雪夫定理和贝努利定理。
了解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和隶莫佛尔-拉普拉斯定理,会用它们近似计算有关的概率。
6.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考核知识点:总体、个体和简单随机样本,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统计量,样本均值、本样方差和样本矩,x2分布、t分布和F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考核要求:
理解总体、个体和简单随机样本的概念。
会作频率分布表和画直方图。
理解统计量的概念,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的计算。
了解x2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性质。
理解分位数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利用分布函数表或分位数表查正态分布、t分布、x2分布和F分布的分位数。掌握正态总体的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7.参数估计考核知识点: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极大似然估计法,矩估计法,区间估计的概念,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与方差比的置信区间。
考核要求:
理解点估计的概念。
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掌握极大似然估计法和矩估计法。
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
掌握求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的方法。
8.假设检验考核知识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可能犯的两类错误,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总体分布函数假设的x2检验法。
考核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基本步骤和可能犯的两类错误。
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会两个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假设检验。
9.回归分析考核知识点: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求解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参数的假设检验,对于给定的观测之进步预测。
考核要求:重点掌握一元回归分析。
四、几点说明
1.本考试大纲对定义、定理、性质等的认识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深刻理解。对定理、公式多的应用及计算、证明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会、掌握、熟练掌握。
2.考试参考材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题型:填空题、计算题。概率论部分占30%左右,数理统计部分占70%左右。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毕业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本科毕业生等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同等学力考生还需要有英语四级证书或相当于水平的四级考试成绩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
名词解释题:20%左右
判断分析题:25%左右
简答题:40%左右
论述题:15%左右
(四)参考书目: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 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发展经济学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四、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定义及构成;制度的功能;交易费用,集体行动,制度的需求分析,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政府及其关系,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作用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失效及其问题,寻租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寻租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悲观与乐观、因果及利弊关系;人口转型理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型所处阶段及特征;中国人口基本状况、中国人口总量对人均经济总量和人均福利水平的影响;人口红利说、影响中国实现人口红利最大化的主要因素;人口政策;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退化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可持续发展观:背景、概念和内涵、“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
七、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的涵义、作用,资本形成的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低水平均衡陷进论”、“大推进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资本形成的来源及影响因素;资本形成的方式,政府财政融资,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企业积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市场。
八、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投资体制,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
九、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含义、作用,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营养、健康与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个人的教育决策,国家的教育决策,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教育深化,知识失业,智力外流;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
十、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类型;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内生技术进步,外生技术进步,实证侧度方法,索罗余值法,因素分解法;技术创新的定义与诱因,国家创新体系;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技术转移的方式与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十一、对外贸易
贸易与发展的关系;南北部平等贸易模型,剩余的出路贸易理论,贸易条件理论;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出口鼓励,进口替代,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
十二、外资利用
双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十三、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及产业结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化的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与途径;知识经济的兴起。
十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转型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 市场贡献,外汇贡献;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发展阶段论;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舒尔茨、张培刚、梅勒的理论及异同;传统农业转型的内容,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诱导因素、土地制度与生产方向的转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技术变革的方向、绿色革命,生产结构的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规模经营、专业化和社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十五、 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
城市化的动因与机制;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拉尼斯——费模型(Ranis-fei Model),乔根森模型(Jorgenson Model),托达罗模型(Todaro Model);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实践与问题;中国城市化问题。
十六、区域经济发展
区位理论与区域发展思想:农业区位轮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区位因素;发展极理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核心——外围理论;多元经济论;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考试样题(略)
经济学院考研复试《货币银行学》课程大纲
(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考)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评价目标 货币银行学考试注重考察考生在货币、信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银行、金融理论以及汇率和汇率决定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考生应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本学科中的有关范畴、专业术语和理论。并能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和分析我国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 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主要参考书目《金融学》(精编版)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
考察要点
一、货币、信用和金融工具
(一)货币
1.货币的概念、本质和职能
2.货币制度
3.现代货币层次的划分
(二)信用
1.信用的产生及其发展
2.信用的基本形式
(三)金融工具
1.金融工具的种类和特征
2.票据(1)票据行为出票 背书 贴现 承兑 保证等(2)票据的种类 汇票 本票 支票
3.债券(1)债券、债券的种类 (2)债券收益率的计算
4.股票股票、股票的种类。 普通股和优先股。
5.股票和债券的价格的确定确定股票和债券的交易价格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是对由于该项投资形成的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也就是对该项投资形成的未来收益计算现值。
二、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及其构成要素
(二)证券的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1. 证券的初级市场 初级市场的参与者。证券发行的方式及其发行的过程。
2. 证券的次级市场证券交易所及其场外市场。证券交易的一般程序。
3. 有价证券市场的管理市场管理组织体系和立法。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1.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特点。货币市场的构成。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特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3.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现状
(四)证券的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
2.保证金交易(也称垫头交易)
3.远期交易
4.金融期货交易期货市场的经济职能。金融期货合同的特性。金融期货的类别,包括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外汇期货。
5.期权期权的含义和特点。期权的分类和操作。
6.衍生金融工具和交易在90年代的涌现,反映了金融需求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的供给极富弹性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银行及其金融中介机构
(一)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中介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功能及其构成
(二)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3.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4.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
(1)资产管理的方法资金合用方法 资金分配方法
(2)负债管理的方法准备金头寸负债管理 综合性负债管理
(3)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方法资金缺口管理方法
四、中央银行及其运作
(一)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中央银行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操作
1.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主要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中介目标划分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西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其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控制。
3.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和传导机制
4.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时滞、合理预期、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五、银行制度和金融风险与监管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银行制度
(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内容、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
1.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含义和测量。金融风险的分类。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2.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的内容及其重点。西方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
六、货币金融理论
(一)货币需求理论
1.交易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4.弗里德曼德货币需求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二)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量和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减的主要因素
2.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模型
3.基础货币的构成和决定基础货币大小及变动的因素
4.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三)储蓄理论
1.绝对收入假定
2.相对收入假定
3.恒定性收入假定
4.生命周期假定
(四)利率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2.“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4.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5.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五)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测度
2.通货膨胀的类型
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六)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
1.“金融压制”与“金融深化”的理论模型和理论贡献
2.“金融深化”论的政策含义
七、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制度
(一)外汇与汇率
1.外汇与外汇市场
2.汇率的决定条件
3.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汇率决定理论
(1)国际借贷学说
(2)购买力平价说
(3)利率平价理论
(4)汇兑心理说
(二)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2.国际收支的调节及其调节理论
(三)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
3.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4.欧洲货币体系
经济学院考研复试笔试《国际经济学》课程大纲
(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专业考)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实行招生单位命题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素养,并有利于本校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专业择优选拔。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我校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专业、国际贸易学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及应用,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践、国际要素流动、外汇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考查要点详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国际经济学》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
1.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
2.准确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3.运用国际经济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
四、考试形式和考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满分为100分):国际贸易部分 50% 国际金融部分 50%
(四)题型比例 1.名词解释 20% 2.分 析 题 40% 3.问 答 题 40%
(五)参考书目 :方齐云编:《国际经济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方齐云,方臻旻 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绪 论
1.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的关系。
2.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2.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封闭经济均衡。开放经济均衡。贸易利益。
3.国际贸易的起因。
4.贸易提供曲线。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1.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2.绝对利益论与比较利益论。
3.比较利益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丰富与要素密集。
2.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结论。
3.H—O定理。
4.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5.罗伯津斯基定理。悲惨增长(贫困化增长)。
6.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1.特定要素模型。
2.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1.重叠需求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4.产业内贸易指数。
第七章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1.关税及其种类。进口关税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有效保护率与关税结构。
2.配额及其种类。进口配额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及其与等价进口关税影响的异同。
3.出口补贴及其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
4.倾销及其种类。
5.其它非关税壁垒。自愿限制出口与进口配额的比较。
第八章 贸易保护的依据
1.最佳关税论。
2.幼稚产业论。
3.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4.战略性贸易政策。
5.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1.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2.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1.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2.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3.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GATT与WTO。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十一章 国际要素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和影响。
2.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动机和影响。
3.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2.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3.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1.国际收支的概念和内容。
2.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第十四章 外汇市场
1.外汇与汇率。汇率的直接标价与间接标价。
2.外汇市场的操作。投机与套期保值。
3.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4.外汇管制。
第十五章 汇率决定
1.铸币平价理论。
2.购买力平价理论。
3.利率平价理论。
4.货币模型。
5.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第十六章 国际收支调整
1.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
2.国际收支调整的吸收分析法。外贸乘数。
3.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分析法。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第十七章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IS-LM-BP模型。BP曲线及其变动。
2.内外平衡。蒙代尔分配法则。
3.资本完全流动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蒙代尔——费莱明模型。
4.固定汇率制与货币主义分析方法。
第十八章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1.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
2.资本可流动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3.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争。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内容。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二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
1.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2.欧洲货币体系。
3.国际货币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
第三部分 考试样题
以上资料由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网为你提供,需要查找更多华中科大经济学院考研信息资料的同学请查看: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017年考研全部信息,我们收集整理汇总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017、2016年和2015年的考研信息以备同学们参考。预祝同学们考研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