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科组建于2001年初,由著名历史学家、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出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罗家祥教授以及黄岭峻博士出任副所长。同年6月,在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的主持下召开历史研究所成立大会,近50名历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云集我校,共庆我校历史研究所成立,一个崭新的学科门类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史上正式诞生。
历史学科是我校进入新世纪之初在大力发展文科的宏大背景下组建的新兴学科,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年轻的一个学科门类。
该学科组建于2001年初,由著名历史学家、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出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罗家祥教授以及黄岭峻博士出任副所长。同年6月,在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的主持下召开历史研究所成立大会,近50名历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云集我校,共庆我校历史研究所成立,一个崭新的学科门类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史上正式诞生。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在学校各级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历史研究所切实贯彻落实学校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学科建设方针,遵照学校关于建设华中科技大学的总体战略构想,力图贯彻学校建立该学科的初衷,注重不失时机地引进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使我校历史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成长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3年,历史研究所即已拥有教授4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2名,初步形成一个结构较合理、实力较雄厚的学术群体。在建所当年即已获省学位办立项建设硕士点的基础上,历史学科于2002年提前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正式获得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大规模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我校历史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湖北地区和国内学术界确立了学术地位,2003年10月,我校历史学科被湖北省历史学会确定为常务理事单位,罗家祥教授当选为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雷家宏教授当选为理事。截至2009年6月,本所共有教职工13人(张岂之教授于2003年离任),包括兼职教授2人,在岗教师10人,行政人员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1人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历史学科主要着眼于如下几方面开展学科建设:
一、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大力引进高级专门人才,实现历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具有强大工科、医科及理科的高等学府建设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科门类,确立明确而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方向是关键。因此,在本学科组建之初,历史研究所即在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教授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中国文化史、形成我校历史学科优势和特点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一学科建设方向,历史学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历史学科在学校有关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有力扶持下,积极引进有关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名校名家弟子,注重德才兼备,注重不同的学术风格,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引进的人才分别毕业或工作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大都年富力强,具有较大的学术成就或较浓厚的学术底蕴,富有学术创新精神,为本学科的快速成长带来了极大的潜力与活力。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罗家祥教授,师承北京大学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在两宋政治史、学术文化史等学术领域具有独到的研究,曾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青基金等资助的研究项目多项;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雷家宏教授,在两宋史、中国民俗史、地方史及家族制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斐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李传印教授,受学于国内外知名学者瞿林东教授,在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研究领域多有创获,他们均已成为我校历史学科一个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此外,来自武汉大学的刘金华博士、张超博士、李琼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夏增民博士,来自北京大学的陈丹博士,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汤黎博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白杨博士等,也都具有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较好的理论素养,将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显示出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实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指导教师谢贵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赵国华教授加盟本所成为兼职教授,更为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谢贵安教授在明清史、明清学术文化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赵国华教授在秦汉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军事史等领域成就斐然,这将会对本所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历史研究所将根据本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适时引进3-5名在学术上有较大建树的高级专门人才,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从而使我校历史学科具备一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学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至目前为止,我校历史学科围绕专门史进行的学科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在专门史专业中,已形成三个明确的学科发展方向,即:两宋政治史与学术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
两宋政治史与学术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罗家祥教授。罗家祥教授在完成宋代政治史的有关研究之后,即转向两宋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办下达的《王氏新学与宋代社会》、《从新学到理论—11世纪后半至13世纪初年宋学主流的嬗递》、《两宋学术嬗递与政治变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1项,其《北宋党争研究》、《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北宋王氏新学的兴衰及其理论价值》、《王氏新学的历史命运及其内在原因》等研究成果获得学术界的好评。
中国民俗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雷家宏教授。雷家宏教授在宋辽金学术文化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民俗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为学界所称道的学术成果。作为史学工作者,他还多次应邀参与湖北省及武汉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些重要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的学术带头人为李传印教授。李传印教授曾承担或参与国务院特批项目《中华大典•历 史典•史学分典》魏晋南北朝部分、《古皖国研究》、《中国古代史学与政治关系及其现代启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马克主义的史学成就》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是其见功之作。
以上述三个学科方向为主干,并因谢贵安教授与赵国华教授的加盟,历史学科已可以在国学、两宋学术文化史、中国政治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史、历史文化与旅游、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史学思想史等7个学科方向招收研究生。
二、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历史研究所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鼓励所有教师满负荷完成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同时,以各种方式促进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中,本所教师共获得四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参与了三项重大攻关课题的科研工作,共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合作出版“十五”规划教材1部,合作出版历史学专业教材1部,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受到学界同行的高度评价,有些科研成果还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仅在2008年中,历史研究所相继由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文化系列研究论著4部,即罗家祥教授的《宋代政治与学术论稿》、雷家宏教授的《宋代社会与文化管窥》、李传印教授的《魏晋南北朝史学与学术初探》、刘金华博士的《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研究》,这批成果均是作者多年沉淀积累的心血结晶,在国内外学术同行间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张超博士、夏增民博士、汤黎博士的博士论文亦将分别于2009、2010年问世。历史研究所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学术团队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争取在科研工作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与此同时,历史学科所有教师认识到,要在一所以理工科著称的高等学府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展示出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仅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积极投身各种类别和各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工作,实现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历史学科现在的教学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即历史专业研究生教学、文科大类平台课程教学及面向本校各院系本科生开设公选课程。
在本科教学工作方面,历史学科自组建以来,即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积极投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除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历史学科先后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1世纪中国国学大师选介”、“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文化”、“家族制度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专题”、“中国政治史”、“中国人文传统”、“中国历史专题”、“中国抗日战争史”、“20世纪中国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近年来,历史学科每学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出10多门30多个课堂的历史专业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我校人文学科的教学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本学科将根据现有师资的专业方向,不断调整、充实和提供具有历史学特色的、适应我校特点的高质量的课程,为学校的人文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在研究生教学工作方面,历史学科已建设起完备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组织和建设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 “学术思想史研究方法”、“两宋史料学”、“两宋政治史”、“两宋学术文化史”、“史学理论与方法”、“魏晋南北朝史料学”、“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中国民俗文化文献学”、“中国民俗文化史”、“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专题”等课程。2003年以来,历史学科已连续7年招收历史专业研究生,并已有6届毕业并获得学位,这些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并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此外,历史学科的一些教师还积极参与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的人文讲座,参与校内各类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讲座,这些活动均受到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三、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建立我校历史学科的学术地位,扩大我校历史学科的影响,历史研究所以各种方式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我校历史学科已在国内教育界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并不断产生着影响。
除与国内学术同行以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外,我校历史学科还与国外及港台学术界建立了较多的学术联系。2005-06年度,罗家祥教授获选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进行学术交流一年,期间还应得克萨斯大学历史系(El Paso)之邀举行学术讲座。目前,历史学科已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波特兰州立大学历史系、亚里桑那州立大学历史系等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渠道,为我校历史学科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刘金华博士曾应邀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此外,历史所还多次参与接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访问的海外学人。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而且还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四、探索历史学与文学、哲学三大学科门类的相关学科方向实现内部学科交叉、整合和优化既有学术资源、拓展学术平台的方法与途径,为我校人文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校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均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影响的著名学者,具备了雄厚的实力,这三大学科门类中中国古代史、汉语史、中国哲学和文献学等四个学科方向也是如此。但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建设这四个学科方向,使之发挥在我校长远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所有同仁共同思考的问题。从2008年初起,在罗家祥教授、程邦雄教授的主持下,经过四个方向学术带头人反复磋商与论证,拟整合上述四个学科方向,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此一构想得到了人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的全力支持,更得到了校党委书记路钢教授、校长李培根院士、杨勇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叔子院士、张勇传院士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2008年底,学校正式发文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由罗家祥教授出任院长、程邦雄教授等出任副院长;2009年4月11日,国学院成立大会如期举行,近80位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的著名专家学者云集我校,参加了国学院成立庆典。校党委书记路钢教授、杨叔子院士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国内20余所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40多家单位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暨国学院院长纪宝成教授因故未能出席成立大会,但也以各种方式表示了祝贺。可以预期,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不仅将会使我校人文学科在服务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在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将使我校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